老版网站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 正文
“茶安全”固本 “茶创新”扬威
发布时间:2013-03-19 11:32:25阅读次数:4038

“茶安全”固本 “茶创新”扬威
——“两会”热点议题折射中国茶产业机遇与趋势
中华合作时报社记者 周 滨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7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举国瞩目中走进人民大会堂,带来了一份份凝聚社会关注、民生热点、产业焦点的议案提案。而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队伍中,来自中国茶产业界的身影和声音,不但令人关注,而且已成为一道风景和预告——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城乡问题、市场创新问题的加倍重视,中国茶产业作为基础农业,将迎来一场不同寻常的发展。本刊由此也通过热点解读,梳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来路前程。

  热点一:
  全国政协1号提案——绿色农业强调食品安全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绿色农业的提案今年被全国政协选为一号提案。这份名为《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模式存在着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为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街谈巷议的重点话题,因为在中国很多的食品包括茶叶在内,都出现了一些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导致信任危机和产业困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主要因素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不良——在一个空气、水源、土壤等各方面条件不达标的环境里,中国茶如何能独善其身?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两会”的茶界代表不但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提出一些切实改善中国茶业基础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方案,走出了构建中国茶叶安全体系的第一步。而我们希望,这样的安全体系不仅仅由道德保证,更应有落到实处的法律监督和治理手段。
  中国茶要做“良心茶”,要做“大众茶”,要解决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不但是一份责任,更蕴含巨大机遇——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信任者促得实利。  

  热点二:
  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承接时代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全社会尤其优势企业应担负的时代职责。具体到中国茶产业层面,我们要看到,目前整个茶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并且一线生产前沿的农民已渐趋老龄化。这不但说明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正在流向城市,更揭示中国茶叶生产成本的上涨趋势已不可逆转。
  如何解决因时代变化造成中国茶效益不振的难题?如何确保中国茶叶作为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除了期待中央财政支农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惠农政策的补贴到位外,我们中国茶企业更应修炼内功,加强并发挥自身在推进现代化茶业建设中的作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茶业布局、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茶业效益、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茶业方向,同时培育新型农民力促茶业新风。
  美丽乡村并非唾手可得,和谐中国需要各方努力,谁能提高中国茶叶的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谁就率先突破了中国茶的发展瓶颈。未来,中国茶最有可能走出一条以标准化手段提升个性化魅力的全新道路,而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茶园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将成为基层茶农增产增收的根本。 

  热点三:
  倡导模式创新——中国茶发展能否不走寻常路

  理性来讲,中国茶业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较落后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茶的发展历程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本行业吸引集聚的优秀人才不足,导致了产业短视现象严重、创新动力不足、时代魅力欠缺,无法与日益信息化、多元化、时尚化的现代都市生活沟通并对话。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从培养具有新型理念和全局视野的产业人才开始,也需要科研、金融、资本等各方组织机构的大力扶持,更需要全社会以一种开放心态来看待这个古老行业,要允许、鼓励并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突破性的优秀企业、新型机构以及先进个人。中国茶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雷同,竞争同质化,产品线原始,是因为我们仅仅传承了中国茶的一些外在形式,而未以其核心精神,来创造一种可影响绝大部分国人的新生活方式。我们所说的创新,绝非简单等同于开发某个新品种、研究某个新工艺,需要的是产业布局、组织形式、人才培养以及市场环境的全面创新,来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软实力。中国茶要多做纵向比较,回首往事才能谨慎乐观;要善于横向学习,只有紧跟时代才有竞争胜算。
  小茶业大农业,小茶叶大民生,8000万中国茶行业从业人口,呼唤一个具有个性、领悟共性、与时俱进、增产更需增效的现代化、集约化、文明化产业,呼唤行业树立全局思想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科学化市场,让这片片绿叶成就“茶为国饮”,又不仅仅只为中国而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