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结缘,缘自偶然。”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脚踏实地将茶叶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的汉子郑孝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86年,因为多种原因郑孝和从老家芜湖辗转来到石台县投奔亲戚,在小县城石台,郑孝和修过钟表,贩卖过打火机、磁带等小商品,后来又经营过烟酒日杂和电器,生产过蜡烛、饼干。郑孝和告诉记者,当时他的生意做得很活,随行就市,依靠着灵活的经营方式,他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1995年郑孝和斥资70万元买下了当地的几个店铺,依靠房屋出租养活一家老少,享受衣食无虞的生活。然而郑孝和并未满足于当前现状。郑孝和告诉记者,人活着总要有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小打小闹的挣钱方式,远远不是他人生所追求的。
源于对事业的追求,郑孝和特意休整一年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一次在山间行走,郑孝和无意间发现山间的一片茶海。在与茶农闲聊时,郑孝和发现,虽然当地茶叶种植量大,与其它地方相比茶质更优,但因为缺乏统一的商业运营,当地所产的优质茶叶往往卖不上价,茶农往往是亏本经营。
郑孝和告诉记者,当时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或许我可以为茶的商业运营做点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孝和从朋友处得知山东临沂是茶叶集散地,当地有专门的茶叶批发市场,便北上临沂,跟朋友一起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茶商生涯。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郑孝和渐渐意识到,茶叶背后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和庞大商机。于是他购来大量有关茶方面的书籍,在搞好经营的同时,挤出时间学习。
很快,善于观察的郑孝和发现临沂茶市茶叶产品结构过于简单,便转而销售有丰富中西药理论根源的养生八宝菊花茶,这一改变,不仅让保健茶在茶叶市场上一枝独秀,生意火爆,也让茶行业记住了郑孝和这个名字。
经过多年临沂茶叶批发市场的摸爬滚打,郑孝和感觉到天然配方的保健茶将大有可为,紧随八宝菊花茶后,他又成功开发了绞股蓝茶、银杏茶、苦丁茶、金银花茶以及玫瑰花茶等多个品种。实践再次证明了郑孝和的独到眼光,这些茶叶品种一经投放市场就打破了当时茶叶市场单调的品种格局,过去只在高档茶楼酒肆才有的保健茶,开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2001年后,郑孝和又在石台县大山村发起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并在该村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与茶农共建茶叶原料基地5000余亩。接着,在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山有机茶厂,一种由“集团+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此形成。郑孝和告诉记者,他今日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除了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茶园经营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
众所周知,中国茶产业资源丰富,竞争优势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茶产业瓶颈制约明显,研发力度不足,茶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模式偏于传统等。
对于这些问题上,郑孝和表示,他们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他们在大山村及周边建立了1万余亩富硒有机茶园,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认领一亩富硒茶山、喝上自家富硒好茶”会员制销售模式。该模式集“茶乡生态游”及茶叶销售于一体,在拉动了茶叶销售额的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对于茶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郑孝和说,与传统茶园不一样的是,我们的茶园不仅种植茶叶、花果树并存。在茶产品上除传统茶叶外,我们还推出了花果茶、茶食品、茶工艺品等,这大大丰富了茶产品的种类。在此基础上,精细化加工,拓宽产业渠道,延伸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先后研制出系列茶用品,如药茶枕、茶浴包、茶鞋垫等。
谈到茶园的经营与企业的发展,郑孝和一脸愉悦。但说起茶园种植与管理方面,他又一下陷入了沉思。
郑孝和告诉记者,现今,茶园在茶叶种植、管理、采摘方面人工严重短缺。由于茶园深处大山,农村年青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农村成为空巢村。现在雇佣的种植人员,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且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新观念、技术在传播上都存在困难,需要不断的传播、沟通、学习,这当中往往加重了企业的成本投资。与此同时,随着原有种植、管理人员不断的老龄化,新生力量跟进缓慢,这对茶企未来发展会产生制约。
郑孝和表示,年轻人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希望年轻人可以正视农村,回归农村。在茶种植技术层面,郑孝和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帮忙引进人才,同时,在茶园种植技术培训上给予一定支持。
郑孝和说:“茶园发展好,需要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投入,但这些投入仅靠茶企本身是无法完成的。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新建茶园要等到2~3年才能逐步达产。茶叶生产,短期内得不到回报,资金回笼慢,这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后续发展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茶园在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投入上,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赵琳琳)